參考消息網3月12日報道 據美聯社3月10日報道,一項新研究發現,氣候變化已經造成了地球上的各種問題,但它很快將使地球周圍的軌道處于混亂狀態。
據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的研究人員估算,隨著燃燒煤炭、石油和天然氣引起的全球變暖持續下去,到本世紀末,近地軌道衛星的可用空間可能會減少三分之一到82%,具體取決于人類排放了多少碳污染。這是因為,隨著氣候變化削弱了大自然清理太空的手段,散落在太空中的碎片將增加。
溫室效應的一部分是使地球表面附近的空氣變暖,同時也使大氣層上層降溫。大氣層上層是太空開始的地方,衛星在那里沿著近地軌道飛行。降溫使大氣層上層的密度降低,這減少了數以百萬計人造碎片和人造衛星受到的大氣阻力。
大氣阻力把太空垃圾拉向地球,太空垃圾在途中燃燒殆盡。但是,大氣層上層的溫度和密度降低意味著,太空的自我清理變少。根據英國《自然-可持續發展》雜志10日發表的一篇研究報告,這意味著太空變得更加擁擠。
研究報告第一作者、麻省理工學院天文動力學研究人員威爾·帕克說:“我們依靠大氣來清理我們造成的碎片。沒有其他方法可以清除碎片。這是廢物,是垃圾,它們數以百萬計!
數以百萬計的碎片環繞地球運行,其直徑約為3毫米或更大。它們碰撞時產生的能量相當于一顆子彈。
監測軌道碎片的美國航空航天公司說,有數萬塊李子大小的太空垃圾,它們碰撞的威力相當于巴士相撞。這些垃圾包括以前的太空事故留下的碎片和火箭殘片,其中大部分垃圾因為太小而無法追蹤。
跟蹤網站“現在沿軌道運行”稱,目前有11905顆衛星環繞地球運行,其中7356顆沿近地軌道運行。衛星對于通信、導航、天氣預報以及環境監測和國家安全問題至關重要。
帕克說:“曾經有一種說法是,太空很大。因此,我們不一定是環境的好管家,因為環境基本上是無限的!
但是,2009年兩顆衛星相撞,產生了數千塊太空垃圾。
帕克說,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的測量結果也表明,大氣阻力的減少是顯著的,因此科學家們現在意識到“氣候變化因素確實很重要”。
英國南極考察處的空間氣象科學家英格麗德·克諾森說,距離地表約250英里(約合402公里)處的大氣密度每十年降低約2%,而且隨著人類社會向大氣排放更多溫室氣體,密度降低的現象可能會加劇。克諾森沒有參與這項研究。
克諾森在電子郵件中說,這項新研究“非常有意義”,正因為如此科學家必須意識到氣候變化對地球軌道的影響,“以便采取適當措施確保地球軌道的長期可持續性”。(編譯/馬丹)
(審核:歐云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