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消息網2月26日報道 法國《回聲報》網站2月20日發表法國赫德邁因合伙公司副總裁尼古拉·阿帕吉昂的文章《人工智能:必須在投資技術的同時投資于人》,內容編譯如下:
由美國匹茲堡卡內基-梅隆大學和微軟公司的研究人員共同撰寫(因此,按理說作者們不存在為技術恐懼癥進行辯護的嫌疑)的一篇研究論文發表于2025年1月,其結論是,在職業框架內使用生成式人工智能(AI)很可能會降低用戶的批判性思維能力。
我們越是依賴算法提供的結果,就越是滿足于檢查人工智能提供的信息是否足以回答所提出的問題。而如果是由人自行找出答案,就必須調動自己的創造力、信息分析和評估能力。這顯然更能激發人的智力。
因此,經常使用生成式人工智能會剝奪我們維持大腦運作的腦力活動,特別是通過激活一系列微決策。這可能會導致我們的思維機制變得遲鈍,進而削弱我們的批判能力。
就像雄心勃勃的運動員一樣,大腦也需要定期訓練,才可能有所成就。
被認為是基本的分析任務的自動化可能會導致這些常規的、但最終有益于我們大腦靈活性的“訓練”減少。
當我們最終考慮將我們大腦活動的整片區域委托給自動的人工智能時,必須考慮到這一現實,盡管它們對我們的思維速度有所貢獻。
人類思維的特別之處在于,它能夠混合經驗、交叉運用知識并構想出前所未有的世界。這就是創新者的才能,他們創造出超出自然秩序的技術、物品或作品,并讓所有人接受。
如果生成式算法模型完全能夠編寫、復制甚至推斷出許多標準作品,那么我們就需要重新考慮教學實踐,以鼓勵創造性品質和創新過程的蓬勃發展。
1892年12月27日,路易·巴斯德在索邦大學發表演講,請大家自省:“我為自己學習做了什么?”他提醒那些想減少個人知識投資的人,“好運只會眷顧有充分準備的頭腦”。
因此,如果想要避免未來的世界——一個技術突破、人機關系達到前所未有強度的世界,我們唯一的防御手段就是知識。
這樣,經過適當學習和訓練的智力力量就能使人類群體在一個不放棄技術進步的社會中繁榮昌盛。
這樣,我們就不必只在全民收入的烏托邦式承諾與智力活動被最新一代顯卡取代的預期危險之間做出選擇。(編譯/林曉軒)
(審核:歐云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