怒批用AI寫作投稿的人“不要臉”引熱議
“拒絕”或“共創”是單選題嗎
■人工智能逼著詩人去尋找新的路徑,去開拓新的藝術空間,這樣才能繼續保有詩人的榮譽
“那些用AI寫作投稿的人,你要點臉吧!”創刊20年的《青春詩刊》近日發文怒批AI投稿者,并表示將對AI寫作投稿的作者建立黑名單機制,如不改正,未來永不錄用其作品。
無獨有偶,被譽為“詩歌第一刊”的《詩刊》副主編霍俊明在朋友圈發布“告詩人”聲明,稱“我們已有檢測AI寫作的軟件”,對AI來稿,同樣“將作者拉入黑名單,永不錄用”。
《青春詩刊》這番言辭激烈的AI投稿“不要臉”說,引網友熱議。支持者表示,AI創作的內容看似文筆不錯,但缺乏了“人”獨有的韻味。也有人覺得,拒絕AI投稿,“你能阻擋歷史的潮流?”還有讀者建議,開個AI作品板塊滿足需求。
隨著年初DeepSeek爆火,面對迅猛發展的AI,如何看待AI與文學的互動又成為一個緊迫話題。記者注意到,南京文學期刊《青春》已推出“代碼與詩行相遇”征稿活動,積極擁抱AI。《十月》雜志也發起“‘縣@智’在出發:2025·DS文學青年返鄉敘事”征文大賽,邀文學愛好者、AI創作關注者與DeepSeek等AI工具圍繞“返鄉敘事”共同展開創作。
“拒絕”或“共創”,是AI之于文學的二選一嗎?
AI寫詩,靠誰分辨
如何分辨是不是AI寫的作品?特別是詩歌。《青春詩刊》回答提問者:“你認真多讀幾遍,就能找到他們的共同點。”
有網友嘗試用AI分辨AI。文學自媒體“評詩論道”用DeepSeek檢測了一首刊發于《詩刊》2024年第12期的作品。在深度思考26秒后,DeepSeek認為“這首詩存在明顯的人工智能創作特征”,理由包括“意象拼貼特征”“圖像堆砌異常”“認知邏輯斷裂”“空間建構異常”“后現代符號堆砌”,并認定“根據OpenAI的創作識別及最新詩歌生成模型對比分析,此詩由人工智能生成的概率超過97%”。
AI檢測準不準?有網友存疑。“我剛剛讓DeepSeek寫了首詩,然后開啟新對話,問它這首詩是不是AI創作,它說人類創作的可能性更大”“我找了一首詩檢測了兩遍,第一遍說AI寫不出這樣的詩,遠遠超出AI水平,第二遍肯定地說是AI創作,非人類產物”……在評論區,網友紛紛貼出自己的檢測結果。
“DeepSeek的一個重要作用就是幫助識別文本垃圾。”河北師范大學文學院教授江合友在接受采訪時表達了相似觀點,“以博學自矜的詩人要反思已有的創作路徑是否仍有價值,人腦的記憶容量和算力在人工智能面前太渺小,以廣博的學問組織起來的詩詞文本不會再獲得以前的榮耀。人工智能逼著詩人去尋找新的路徑,去開拓新的藝術空間,這樣才能繼續保有詩人的榮譽。”
為何詩歌站到爭議第一線
為何是詩歌站到了AI寫作爭議的第一線?
“我想可能是詩歌篇幅小、生成快,讀者鑒定和欣賞起來也直觀。還有,DeepSeek等AI大模型確實在詩歌領域有了很不錯的表現,構成了‘威脅’。”3月2日一場活動中,詩人木葉就被讀者追問了關于AI寫詩的問題。
木葉告訴記者,他曾讓DeepSeek給一句古詩寫個下聯,結果并不理想;新詩也有試驗,有一些句子確實驚艷,但整體上在個人經驗、情感深度和思想原創方面,還有差距。“AI也在為人類的智慧、詩意等祛魅,這未必是壞事。我們正進入一個‘生成’的時代。詩歌和藝術喜歡顛覆,AI也有類似癖好。所以,人與AI競爭吧。也許會出現‘創造性的友誼’與合作。”
“當二進制字節與墨跡同頻震顫,當算法脈絡纏繞靈感的藤蔓,我們邀你執起詩意的密鑰,開啟人機共舞的星辰宇宙。”南京《青春》雜志近期發出的特別征稿活動就是類似的“合作”。該活動的創作規則要求“投稿者自擬題目及創作指令,DeepSeek根據指令生成10行以內詩歌,入選作品將以‘指令卡+生成詩’形式刊載”。
而《十月》雜志發起的“2025·DS文學青年返鄉敘事”征文大賽還提前借助DeepSeek為參賽者設計了數種創作方向,如關于變化與流動中的“人”、數智時代的鄉村新產業等。作品要注明“AI參與度”,但“AI參與度”高低不會影響最后的作品分數。
由此可見,文學界并不反對,或者說也難以反對AI對傳統創作的改造。3月5日,此前旗幟鮮明反對AI投稿的《青春詩刊》在發出“一位AI作者的致歉信”的同時補充說明,“我們不反對AI,我們強調的是不要把AI作品直接拿來冒充自己的作品投稿,尊重原創,尊重詩歌,尊重自己!”
AI與文學如何“共舞”
“一個有點夸張的看法是,文學就是AI,或者說文學自帶AI屬性。因為文學也有模仿、抄襲、拼貼,文學也是大數據模型訓練的結果,只是我們可能不自知而已。”對于AI和文學的關系,復旦大學中文系教授嚴鋒有過這樣一個看似新奇的說法。在他看來,今天的讀者已經越來越不滿足于被動的,被作者喂養、控制的單線程的線性文學,以網絡文學為例,讀者的評論已經在影響作者的創作。“如何應對新的技術趨勢?八個字,不要硬扛、不要投降。”
人機融合,更好運用生成式人工智能等新技術,也是近日召開的上海市文代會、作代會上,文學藝術界代表的熱議話題。“科技和人文有效結合,意味著創意和手段、內容與形式的有機結合。”華東師大中國創意寫作研究院副院長黃平談到,“以DeepSeek為代表的AI寫作的出現,和以文學工作者為代表的文學創意,正是創意和手段的有機結合。”
“或許,人機的結合是難以阻擋的趨勢。有抱負的創作者需要重新思考人之為人,詩之為詩,文學藝術之為文學藝術的更根本的原點和原力。”木葉說,僅就文學而言,將來99%的作者和文本可能會被AI超越、取代、淘汰。這看似悲觀,但也不是,其實以前就有“時間”這個偉大的讀者和批評家存在,而今AI更及時、更快速地擔當了屬于“時間”的一部分職責。“如果干不過AI,又不能聯合AI,被淘汰是自然的。”
來源:解放日報 作者:施晨露
(審核:歐云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