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DeepSeek為代表的AI技術,正在醫療領域掀起一場革命。
不少人在遇到與健康有關的困惑時,開始試著問問DeepSeek的意見。
未來,DeepSeek會在一定程度上取代醫生嗎?人工智能在醫療領域究竟會發揮怎樣的作用?
AI醫療建議僅供參考
DeepSeek會在一定程度上取代醫生嗎?
先來看看DeepSeek自己的回答:不可以。原因在于:DeepSeek提供的信息基于公開數據和算法,無法像醫生那樣進行個性化的診斷和治療。醫療決策需要結合患者的病史、體檢、實驗室檢查等綜合信息,AI無法完成這些任務。而且,醫療行為涉及法律責任,AI無法承擔醫療責任。尤其在面對復雜病情時,AI無法像醫生那樣通過經驗和專業知識進行鑒別和診斷。
盡管無法取代醫生,但越來越多的人正在把DeepSeek作為輔助工具,向其尋求健康信息和治療方案。有醫生告訴記者,最近,拿著DeepSeek的問詢結果和醫生討論病情的病人確實多了起來,甚至“有病人用DeepSeek給出的答案,來質疑我們是不是過度檢查”。一位心理醫生透露,有病人開始向DeepSeek進行心理咨詢,然而得到的只是淺層的情感回應。
在全世界范圍內,求助AI已經成為許多人在遇到健康問題時的選擇。據《新英格蘭醫學雜志》報道,大語言模型如GPT-4、Gemini和Claude 3正被患者廣泛使用,盡管它們在準確性方面存在問題。
正如DeepSeek的“自我剖析”所說:它能提供信息支持,但無法給出個性化的診斷和治療。當記者詢問DeepSeek“體檢發現6毫米的肺部小結節該怎么辦”時,它的回答是:“明確結節性質”“進一步檢查”“制定隨訪計劃”,最后給出建議:“咨詢胸外科或呼吸科專家,獲取個性化的建議。”記者進一步追問:“上海有哪些擅長鑒別診斷肺部小結節的專家?”它隨即列出了6家知名醫院的相關專家介紹,但事實上,其中有兩位專家已經不在所列出的醫院工作。
對普通人來說,面對人工智能給出的醫療信息,很難對其真實性與準確性進行判斷與驗證,難免在質疑與信任間搖擺。為此,國家衛健委最近發布了這樣一條提示——“AI醫療建議僅作參考,診斷需以醫療機構為準”,并宣布將制定AI健康咨詢規范。
賦能而非取代醫生
在記者看來,AI的真正價值不僅在于獲取輔助信息,還在于拓展醫生的能力,推動醫療領域的研發、服務、應用,向更高效、更智能的方向發展。
如何才能真正把AI用在點子上?多家醫院已經開啟了嘗試——
上海市第六人民醫院(以下簡稱“六院”)近日宣布,已經在醫院內網搭建了DeepSeek本地化部署環境,用于提升醫療服務及醫療管理的智能化程度。該院信息處處長俞磊告訴記者,以DeepSeek為代表的人工智能應用將會很廣泛,如輔助診斷、提升醫療人員的科研水平等。人工智能還有望為患者提供智能的診前、診中、診后服務。
以診前服務為例,六院目前已經在線上開設了“預門診”,在患者到達醫院就診之前,醫生就通過問卷調查的形式,了解患者的基本情況及就醫需求。應用DeepSeek之后,“預門診”將變得更加個性化。比如,六院作為國家骨科醫學中心的所在地,骨科的亞學科分類非常細致。通過對DeepSeek模型進行精調,就能為原有的智能分診提供更強大的技術支持,幫助患者找到最適合的醫生。DeepSeek還有望在患者就診過程中擔當“虛擬陪診”,在就診后,及時提醒患者用藥的注意事項、復診時間等。
“未來,患者在醫療場景中使用DeepSeek可能不需要喚醒它,我們會將其融入各種應用,在各個環節實現無感應用。”俞磊說。
除了六院,復旦大學附屬婦產科醫院最近也發布消息:醫院的“小紅AI患者助理”已經接入了DeepSeek-R1(671B)大模型。登錄醫院的微信公眾號,就可以找到“小紅AI患者助理”,它能為患者提供疾病宣教、產科指導、健康保健、患者導診、專家介紹、醫院導航等服務。
瑞金醫院則宣布,攜手華為共同發布瑞智病理大模型RuiPath。該系統將覆蓋我國90%的癌種,并可開展互動式的病理診斷對話。
放眼全國,深圳大學附屬華南醫院、昆山市第一人民醫院相繼宣布部署DeepSeek。在北京,全國首個AI兒科醫生在北京兒童醫院誕生,有望輔助疑難罕見病的診療。
醫療領域的AI行動已經開始,但探索AI不是為了取代醫生,而是讓醫生的診斷更加精確、快速,讓患者的就診過程更優化、便捷。醫生的價值之所以無法被取代,是因為人與人之間的交流終究無法被替代,生命的溫度也無法被計算。
來源:解放日報 作者:陳俊珺
(審核:歐云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