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行星要撞擊地球了?近期,一顆名為“2024 YR4”的小行星現(xiàn)身,讓科幻電影里的常見話題被帶到現(xiàn)實生活中熱議。根據科學家的計算,這顆小行星撞擊地球的概率一度高達3.1%,但又于2025年2月底被調整至“接近為零”。“虛驚一場”之余,疑問依舊存在:小行星真的會撞擊地球嗎?我們人類目前在防御小行星方面有哪些手段?全國政協(xié)委員,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臺臺長,中國科學院南京分院分黨組書記、院長趙長印對此做了解答。
小行星撞地球的概率極低
趙長印介紹說,小行星是太陽系中的一類天體,它們一直存在,天文學家也一直關注著它們,“隨著觀測技術的進步,太陽系中的小天體不斷被發(fā)現(xiàn)。1994年彗星和木星相撞引發(fā)國際社會關注,今年‘2024 YR4’小行星也引起了許多關注。但是小行星撞擊地球的概率極低,尤其是撞擊到人口密集區(qū)域的可能性更是微乎其微。”
他提到發(fā)生在1994年的一場“彗木相撞”,為人類首次精準地預報并觀測到太陽系內與行星有關的天體相撞事件。資料顯示,休梅克-利維9號彗星因為受到木星強大的引力而分裂為21個小碎塊,并在1994年7月16日撞向木星,其中碎片G的撞擊威力最大,相當于6兆噸TNT炸藥。盡管驚險,但由于木星與地球的平均距離約6.3億公里,“彗木相撞”對地球與近地空間環(huán)境幾乎沒有影響。 而在2025年多次登上熱搜榜單的小行星“2024 YR4”,一度傳來“撞擊地球”的警報。為了對可能發(fā)生的小行星撞擊做好準備,聯(lián)合國首次啟動《行星安全協(xié)議》。不過,情況在2025年2月底出現(xiàn)轉折。歐洲航天局2月25日稱,觀測結果顯示,“2024 YR4”撞擊地球的概率已降至0.001%,對地球的威脅已接近為零。
不慌,人類主動防御方法多
趙長印說,目前主要有兩種行星防御方式,“一種是被動防御,主要是通過觀測和預報小行星的軌跡,以便在危險來臨時人類可以作出躲避等行為;另一種就是主動防御。”
他介紹,主動防御的方法之一,是發(fā)射航天器對小行星進行撞擊,“事實上,人類已經成功實施過一次這樣的行動。”據了解,2022年,美國航空航天局實施了“雙小行星重定向測試”計劃,專門設計的航天器以每秒6.6公里的速度撞擊了一顆小行星,成功將其軌道周期縮短,證明了人類主動干預小行星軌跡以保護地球免受撞擊威脅的可行性。
“主動防御的另一種方法,是發(fā)射叫作‘引力拖車’的航天器,逐漸改變小行星的軌道。此外,還可以在小行星表面附著一些物質,改變其表面的特性,這樣的話,小行星在光壓等作用下,軌道就會發(fā)生輕微變化。”趙長印說,多種方法都能幫助人類應對小行星撞擊地球的潛在威脅。
我國在行星防御上也積極采取行動。2024年,中國深空探測實驗室發(fā)布了中國首次近地小行星防御任務方案與國際合作設想,計劃在2030年前后實施首個近地小行星防御任務,采用“伴飛+撞擊+伴飛”模式,對目標小行星進行動能撞擊,并評估撞擊效果。2025年2月,國家國防科技工業(yè)局重大專項工程中心還發(fā)布了招聘公告,面向社會公開招聘3名“行星防御崗”員工,崗位主要職責為近地小行星監(jiān)測預警研究。
王夕悅 楊恒國 馬斌
(審核:歐云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