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27日,由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資助建于智利里奧烏爾塔多的小行星撞擊最后警報系統(ATLAS)望遠鏡鏡頭內,一個可疑目標閃過,根據反射太陽光的亮度推斷,這是一顆直徑約40—90米的小行星。通過推算初步獲得的軌道數據,NASA近地天體研究中心(CNEOS)運行的“哨兵”撞擊監視系統迅速判定:這顆編號2024 YR4小行星運行在一個圍繞太陽的橢圓軌道上,且有可能在2032年12月22日與地球相撞。
先來看看DeepSeek自己的回答:不可以。原因在于:DeepSeek提供的信息基于公開數據和算法,無法像醫生那樣進行個性化的診斷和治療。醫療決策需要結合患者的病史、體檢、實驗室檢查等綜合信息,AI無法完成這些任務。而且,醫療行為涉及法律責任,AI無法承擔醫療責任。尤其在面對復雜病情時,AI無法像醫生那樣通過經驗和專業知識進行鑒別和診斷。
根據2015年具有里程碑意義的氣候變化協議《巴黎協定》,人類正致力于減少溫室氣體排放,將全球升溫幅度控制在不高于工業化前水平1.5℃。然而在2024年,地球氣溫升幅超過了這一上限。這還不足以宣布我們已經跨過了《巴黎協定》所設立的門檻,因為該目標基于數十年平均氣溫升幅評估,而不是看氣溫升幅是否在短時間內突破了1.5℃大關。
“與現有液態電池產品相比,固態電池在安全與能量密度等方面具有明顯優勢,有望解決新能源汽車續航與安全兩大痛點,成為全球動力電池‘下半場’競爭的焦點之一。”全國政協常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苗圩在2月15日召開的2025中國全固態電池產學研協同創新平臺年會暨第二屆中國全固態電池創新發展高峰論壇上說,固態電池產業化仍需解決技術、工藝和成本的問題。從當前... [詳細]
你想過大腦是如何理解周圍世界的嗎?其實,我們的大腦是一個超級聰明的地圖繪制員,無論是幫你在酒店找到正確的房間,還是在辦公樓找到正確的會議室,都涉及到復雜的信息整合與神經計算。這個神奇的“地圖繪制”過程,就發生在大腦里一個小小區域——海馬體中,這是大腦負責學習和記憶的部分。 [詳細]
一名患有神經母細胞瘤的兒童在接受嵌合抗原受體(CAR-T)細胞療法后,在不需要其他任何治療的情況下,其癥狀緩解已超過18年。研究論文發表于18日的《自然·醫學》雜志。科學家表示,這或許是迄今接受CAR-T細胞療法的癌癥患者中緩解期最長的。研究結果基于對一項Ⅰ期臨床試驗的隨訪,該試驗測試了一種工程改造的CAR-T細胞療法在神經母細胞瘤患兒中的效果。 [詳細]
科學家發現,通過在Linux操作系統中增加約30行代碼,可以大大降低數據中心消耗的能量。加拿大研究人員發現了一種方法,可以將一些數據中心消耗的能量降低30%。 [詳細]
朋友說,最近參加活動,有人添加微信后,很快發來一首以她名字為主題的“藏頭詩”。如果是以前,我多半會打趣一句“桃花將至”,可春節期間陸續使用了豆包、DeepSeek等AI工具后,直覺告訴我——這真像是“豆包”的風格。后來朋友“破案”,果然是“豆包”出品。 [詳細]
與人類一樣,舊版聊天機器人也出現了認知障礙跡象。在一項通常用于人類患者的測試中,它們在幾個重要指標上都不達標。人們越來越依賴人工智能(AI)進行醫學診斷,因為這些工具能以極快的速度和極高的效率,從病史、X光片和其他數據集中發現異常和警示信號,而這些往往是人眼難以很快察覺的。但2024年12月20日發表在《英國醫學雜志》上的一項新研究引發了擔憂:與... [詳細]
飯菜吃完,肚子已很飽,但甜點端上來后,你是不是覺得自己還有一個胃,能裝下蛋糕、冰激凌或者酒釀圓子?一個國際團隊最近發現,這種對餐后甜點的食欲由大腦中一組特定神經元負責,抑制相關神經通路可減少飽腹狀態下的糖分攝入,幫助對抗肥胖和代謝疾病。 [詳細]
蘋果公司和元宇宙平臺公司將在另一個新興領域展開競爭:人工智能(AI)驅動的人形機器人。14日,元宇宙平臺公司在這個新興領域占據了一席之地。它在其虛擬現實與增強現實實驗室硬件部門內部設立了一個新的小組,專門負責開發人形機器人技術。也許有朝一日我們會看到一款“元宇宙”牌機器人,但其近期目標是打造一個硬件制造商可以利用其進入這一領域的底層軟件平臺。 [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