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東部時間3月31日晚上9時47分(北京時間4月1日上午9時47分),4名“跨界宇航員”駕乘太空探索技術公司(SpaceX)的“龍”飛船,開啟人類首次直接飛越地球兩極的太空之旅。這是人類首次載人繞地球極地飛行任務,被稱為“弗拉姆2號”,命名靈感來源于20世紀初挪威的極地探險船“弗拉姆號”。4名宇航員將進行一系列涵蓋... [詳細]
當身體發出“渴了”“餓了”的信號,大腦如何將這些需求轉化為行動?德國馬克斯·普朗克生物智能研究所、雷根斯堡大學和美國斯坦福大學的研究團隊發表在《自然·通訊》雜志上的最新研究發現 [詳細]
據英國《自然》周刊網站3月26日報道,科學家繪制了首個全腦線粒體圖譜,線粒體是一種重要結構,該成果可能有助于揭開與衰老相關的腦部疾病之謎。研究結果顯示,為細胞提供能量的線粒體,在大腦不同區域的類型和密度存在差異。例如,從進化角度來看,大腦中形成最早的區域,其線粒體密度低于較新形成的區域。 [詳細]
車流量提升10%、車速提升3%、排隊長度下降5%……這是湖北省武漢市7個擁堵路口在社會級智能體賦能后的顯著成效!3月29日大型社會模擬器就是一個社會級智能體學習和實踐的仿真模擬平臺,它會利用多智能體價值觀建模和數字孿生技術 [詳細]
阿根廷布宜諾斯艾利斯經濟新聞網3月10日刊發題為《為什么做夢對大腦健康至關重要》的文章,作者是布宜諾斯艾利斯大學醫學院醫生丹尼爾·洛佩斯·羅塞蒂。內容編譯如下:做夢這種活動充滿了神秘色彩。夢境中可能會涉及各種情緒、情境甚至身體感覺,如聽覺、觸覺或味覺。做夢具有一些特別之處:無論一個人做什么夢 [詳細]
科技日報北京3月27日電 (記者劉霞)從記憶儲存到視覺解析,從調節情緒到思維運轉,大腦的每項功能都需要能量供給為繪制出這張圖譜,研究團隊首先將一塊冷凍人腦切片分割成703個3×3×3毫米的立方體(與一粒沙子的大小相當)。 [詳細]
科技日報天津3月27日電 (記者陳曦 通訊員焦德芳)惡性腫瘤細胞不僅會搶奪正常細胞的營養,還會制造有害環境、破壞人體健康。據介紹,惡性腫瘤細胞有個特殊的生存本領:即便在氧氣充足環境,它們也會像發酵面團一樣,快速產生乳酸為自身提供能量。 [詳細]
武漢協和醫院葉哲偉教授、周弘博士團隊與武漢衷華腦機融合科技發展有限公司合作,成功構建集成顱骨、腦組織功能分區、腦血管及侵入式腦機接口裝置的微米級三維多模態圖譜。 腦機接口是一種能夠在大腦與外部設備之間建立直接連接的技術,可實現人與外部設備的信息交互。作為神經科學、信息技術、生物醫學工程等多學科交... [詳細]
據日本放送協會網站近日報道,在一項脊髓損傷修復臨床研究中,4名接受誘導多能干細胞(iPS細胞)衍生神經干細胞移植的患者中在這項研究中,日本慶應義塾大學研究團隊借助基因重編程技術,將成熟體細胞重編程為iPS細胞,并定向誘導其分化為神經干細胞。 [詳細]
國際通信海纜是一種敷設于海底、用于跨國通信與數據傳輸的光纜系統。為了更好滿足數字化高速發展帶來的日益攀升的國際帶寬需求,我國企業率先推出了首個32纖對海纜解決方案及全系列產品。從6纖對、12纖對到最新的32纖對,相當于原本海底海纜是6個雙向車道的海底高速,而現在直接升級為了32個雙向車道的海底“超高速”通... [詳細]
據英國《衛報》網站3月10日報道,一項新評估發現,微塑料(即塑料顆粒)對地球的污染通過破壞植物的光合作用能力而嚴重減少了食物供應。 [詳細]
據英國《新科學家》周刊網站2月12日報道,一具距今1.5億年的化石可能是世界上已知最早的鳥類。這一發現證明,作為現代鳥類特征的短尾進化出來的時間遠比人們此前認為的更早。鳥類是在侏羅紀時期由獸腳亞目恐龍進化而來的。而始祖鳥一直被認為是化石記錄中最古老的鳥類之一。但始祖鳥在進化樹上的地位存在爭議,因為盡管... [詳細]
歷經10余年努力,我國科學家首次通過基因組學對深淵鉤蝦、深淵魚類、微生物等進行研究,揭開深淵生物高壓下得以生存的部分秘密,多篇成果3月7日在國際學術期刊《細胞》(Cell)上發表,為深入理解生命如何適應深淵環境提供了新的見解,也為研究深淵生態系統提供了寶貴的數據資源。 [詳細]
在土壤中發現的一種真菌可以用來喂牛,從而減少其打嗝時產生的強效溫室氣體甲烷。澳大利亞初創公司羅姆農業公司的馬修·卡拉漢說:“這是一種真菌湯!痹摴居媱澰谏锱囵B皿中大量培育這種真菌。不過,該公司并不打算直接給牛喂食這種真菌,而是計劃提取其中能減少甲烷排放的成分溴仿,并將其制成可食用粉末添加到飼... [詳細]
外形類似一臺矮胖、寬大冰箱的世界上最精準的時鐘5日以330萬美元的價格在日本發售。據位于京都的該時鐘制造商島津制作所稱,“以太時鐘OC 020”走時極其精準,在運行100億年后才會出現1秒的誤差。 [詳細]
如果一項強大的技術會給商業和社會帶來重大風險,它是否應該供人免費使用?許多人認為人工智能就屬于這一類技術。有些人甚至警告說,其構成的威脅攸關人類生存。自ChatGPT等基礎模型問世以來,人工智能專家、企業高管和監管機構之間的爭論主要圍繞這些模型是否應該開源這一問題展開。 [詳細]
隨著年初DeepSeek爆火,面對迅猛發展的AI,如何看待AI與文學的互動又成為一個緊迫話題。記者注意到,南京文學期刊《青春》已推出“代碼與詩行相遇”征稿活動,積極擁抱AI!妒隆冯s志也發起“‘縣@智’在出發:2025·DS文學青年返鄉敘事”征文大賽,邀文學愛好者、AI創作關注者與DeepSeek等AI工具圍繞“返鄉敘事”共同... [詳細]
在奈飛新紀錄片《長生不死:想永生的男人》中,科技領域的富翁布賴恩·約翰遜向觀眾展示了他和團隊為嘗試戰勝衰老過程而設計的方案。他的“藍圖”計劃包括:早上5點起床,晚上8點30分前入睡;飲食以純素食為主,同時每天服用90種補充劑;接受LED光“浴”;每周鍛煉6天,每天60分鐘;定期接受磁共振成像掃描和各項檢測。 [詳細]